马陵之战哪方获胜

长平之战,桂陵之战,马陵之战分别是谁和谁打~

长平之战是秦国和赵国打、桂陵之战是齐国和魏国在打、马陵之战是齐国和魏国在打。
1、长平之战:
长平之战,是秦国率军在赵国的长平一带同赵国军队发生的战争。长平之战发生时间是公元前260年5月至10月。秦、赵两国因争夺上党,而爆发大规模的战争。
从秦国出兵使韩国割让上党到秦国获胜,耗时三年。而长平之战仅仅持续了5个月,赵军最终战败,秦国获胜进占长平,此战共斩首坑杀赵军约45万。
2、桂陵之战:
桂陵之战是历史上一次著名截击战,发生在河南长垣西北。公元前354年,魏围攻赵都邯郸,次年赵向齐求救。齐王命田忌、孙膑率军援救。
孙膑认为魏以精锐攻邯郸,国内空虚,于是率军围攻魏都大梁,使魏将庞涓赶回应战。孙膑却在桂陵伏袭,打败魏军,并生擒庞涓。
3、马陵之战:
公元前343年,魏国为了补偿在桂陵之战损失,发兵攻打韩国。齐威王待魏韩火拼后以田盼为主将,田婴为副将,孙膑为军师攻打魏国。魏国派太子申来抵挡,在马陵全军覆没,随之田盼又以“减灶”之策诱魏国庞涓中计,追至马陵山中伏身亡,齐军乘胜追击,俘太子申,全歼魏军。

扩展资料:
长平之战中,秦军前后共歼灭赵军民45万人,从根本上削弱了当时关东六国中最为强劲的对手赵国,也给其他关东诸侯国以极大的震慑。
这场战争由于秦取得全胜,由其统一的形势已成不可逆转,从此急转直下。长平之役,标志着以列国林立、兼并战争频发为时代特征的战国一代行将终结,一个史无前例的中央集权大帝国即将临降。
同时长平一役,其惨烈程度在世界冷兵器时代也是罕见的。不仅仅有着列国中最主要国家最高决策层战略成败得失值得研究,
也集中了战国一代最优秀最杰出的军事战略家廉颇、白起等将领的参与,包含着这群千古名将指挥如神的运筹帏幄,因此凝聚着中国古代悠久的发达的军事科学理论和实践经验。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长平之战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桂陵之战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马陵之战

马陵之战(五)魏齐决战

齐军胜!
战争名称:马陵之战   战争时间:公元前341 马陵之战
战争双方:齐,魏,韩   中国战国时期,齐军在马陵歼灭魏军的著名伏击战。周显王二十八年(公元前341),魏发兵攻韩,韩向齐求救。齐应允救援,以促韩竭力抗魏。但鉴于战事初起,魏、韩双方实力未损,过早出兵对齐不利,直到韩军五战俱败,情况危急,魏军也十分疲惫,才发兵相救。齐威王以田忌为主将,田婴,田盼为副将,孙膑为军师,运用“围魏救赵”战法(见桂陵之战),率军直趋魏都大梁(今河南开封),诱使魏军回救,以解韩围。这次战役中孙膑利用庞涓的弱点,制造假象,诱其就范,使战局始终居于主动地位。此战是中国战争史上设伏歼敌的著名战例。

战争背景

桂陵之战后,魏国虽元气大伤,但经过几年的休整后,魏国逐渐开始恢复对外进攻。公元前341年,魏国再次发兵进攻韩国,韩国向齐国求援。齐威王采用孙膑“深结韩之亲而晚承魏之弊”的主张,与韩结好却不急于发兵。待韩军五战五败,魏军也实力大损时,才于次年以田忌为主将,孙膑为军师,发兵救韩。[]2战争过程具体经过韩国得到齐国答应救援的允诺,人心振奋,竭尽全力抵抗魏军进攻,但结果仍然是五战皆败,只好再次向齐告急。齐威王抓住魏、韩皆疲的时机,任命田忌为主将,田婴为副将率领齐军直趋大梁。孙膑在齐军中的角色,一如桂陵之战时那样:充任军师,居中调度。[3]魏国眼见胜利在望之际,又是齐国从中作梗,其恼怒愤懑自不必多说。于是决定放过韩国,转将兵锋指向齐军。其含义不言而喻:好好教训一下齐国,省得它日后再同自己捣乱。魏惠王待攻韩的魏军撤回后,即命太子申为上将军,庞涓为将,率雄师10万之众,气势汹汹扑向齐军,企图同齐军一决胜负。齐军已进入魏国境内纵深地带,魏军尾随而来,孙膑针对魏兵蔑视齐军的实际情况,在认真研究了战场地形条件之后,定下减灶诱敌,设伏聚歼的作战方针,造成在魏军追击下,齐军士卒大批逃亡的假象[4],并在马陵利用有利地形[5]选择齐军中1万名善射的弓箭手埋伏于道路两侧,规定到夜里以火光为号,一齐放箭,[6]并让人把路旁一棵大树的皮剥掉,在上面书写“庞涓死于此树之下”字样。[7]庞涓在接连3天追下来以后,见齐军退却避战而又天天减灶,武断地认定齐军斗志涣散,士卒逃亡过半。于是命令部队丢下步兵和辎重,只带着一部分轻装精锐骑兵,昼夜兼程追赶齐军至马陵,见剥皮的树干上写着字,但看不清楚,就叫人点起火把照明。字还没有读完,齐军便万弩齐发,给魏军以迅雷不及掩耳的打击,魏军顿时惊恐失措,大败溃乱。[4]庞涓智穷力竭,眼见败局已定,遂愤愧自杀。[8]齐军乘胜追击,又连续大破魏军,前后歼敌10万余人,并俘虏了魏军主帅太子申。[9]战略改变孙膑在马陵之战所用的战略,其实便是孙子兵法“始计篇”所说的“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以及“兵势篇”所说的“以利动之,以卒待之”等虚实原则于实战的运用。3战争影响及意义齐国齐国在桂陵之战,以及在随后的马陵之战中的大获全胜, 并援救了赵韩两国,使得其威望上升,挟战胜之威,齐国力量迅速发展,成为当时数一数二的强大国家,称霸东方。魏国魏国在桂陵之战与马陵之战遭受重创后,军事实力从根本上被削弱,又被秦国乘虚而入,从此丧失了与齐秦两国争霸的能力。历史意义齐魏马陵之战是《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的具体运用,闪烁着孙膑军事思想的光辉。作为中国古代军事 史上的一个著名战例,齐魏马陵之战知名度高,传播范围广,影响大,不仅有极高的军事研究价值,而且对新时期政治、经济、文化、外交都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http://baike.baidu.com/link?url=a1dsPivYcGyMxAuN6k8txJkKDPLrDyepJCVW1i-hWgs82Mc_ho_xmPYJnEfZhQUO



马陵之战(五)魏齐决战



丘制:马陵之战齐军大胜魏军的原因 - 作业帮
17119313390…… [答案] 是庞涓中了孙膑的“减灶计”,轻兵冒进,被孙膑打了埋伏,他本人也被乱箭射死.

丘制:列举齐军马陵道之役取胜的具体原因 -
17119313390…… 知己知彼,情报工作好 马陵之战是战国时期的著名战役之一,齐国孙膑利用“减灶”之计在马陵道伏击魏军并将其一举歼灭,为齐国成为中原霸主奠定了基础.这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经典战例之一,我之所以说他是以弱胜强,并不是因为齐国在国力、军力上都略逊于魏国,而是因为齐军是深入敌人腹地作战,天时地利人和人倒向魏国一方.但是齐军最终大获全胜,原因只在于一个谋字.孙膑调动了齐军士气的同时,利用了庞涓的弱点给予其致命一击

丘制:我国古代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战役的作战双方及胜利因素总的说就是列举出淝水之战,赤壁之战,巨鹿之战,马陵之战,官渡之战,城濮之战的作战双方及... - 作业帮
17119313390…… [答案] 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战役! 牧野之战 姜尚、周武王 不足10万——17万,一说70万 全军覆没 柏举之战 孙伍、伍员、磕闾 3万——20万 千里破楚,五战入郢 阴晋之战 吴起 5万——50万 大败秦军 伊阙之战 白起 12万——24万 全歼 即墨之战 田单 不...

丘制:孙膑为什么能战胜庞泽 -
17119313390…… 马陵之战是由围魏救韩开始,当时庞涓奉命统兵攻韩, 韩向齐求救(孙膑是齐国的军师),一方面孙膑主张答应韩国使者,出兵救援. 等使者走后,又建议先不急于发兵.韩国见齐肯出兵相救,所以拼死抵抗, 庞涓久攻不下,最后韩国力量...

丘制:巨鹿,马陵,长平,桂林,骇下之战分别是谁打的 -
17119313390…… 巨鹿之战:项羽帅楚军对秦军 马陵之战:孙膑带齐军对庞涓带的魏军 长平之战:白起带秦军对廉颇带的赵军 不知道你说的是桂林之战还是桂陵之战 桂林之战发生在明朝 桂陵之战发生在战国时期 桂林之战:李定国对孔有德 桂陵之战:孙膑对庞涓,这仗活捉庞涓 垓下之战:刘邦对项羽

丘制:第二次马陵之战 -
17119313390…… 第二次马陵之战 一、为啥秦国要跨国打仗 公元前283年,燕军在乐毅的率领下,在济西大战中击溃了齐国.当时,燕军已经在齐地肆虐了一年以上.然而,其他撤回本国的联军国家却早已开始勾心斗角.在攻齐之战后,秦相魏冉得到了齐国的一...

丘制:桂陵之战胜利了吗 -
17119313390…… 齐胜魏败 桂陵之战是南长垣西北的一次著名截击战.周显王十五年(公元前354年),魏围攻赵都邯郸,次年赵向齐求救.齐王命田忌、孙膑率军援救.孙膑认为魏以精锐攻赵,国内空虚,遂引兵攻魏都大梁(今河南开封).果然诱使魏将庞涓赶回应战.孙膑又在桂陵(今河南长垣)伏袭,大败魏军,并生擒庞涓. 孙膑在此战中避实击虚、攻其必救,创造了“围魏救赵”战法,成为两千多年来军事上诱敌就范的常用手段.

丘制:马陵之战和桂陵之战是什么国家和什么国家打? -
17119313390…… 桂陵之战:周显王十五年(公元前354年),魏围攻赵都邯郸,次年赵向齐求救.齐王命田忌、孙膑率军援救.孙膑认为魏以精锐攻邯郸,国内空虚,于是率军围攻魏都大梁,使魏将庞涓赶回应战.孙膑却在桂陵(今河南长垣)伏袭,打败魏军,并生擒庞涓. 马陵之战: 周显王二十八年(公元前341年),魏国发兵攻韩国,韩国向齐国求救.齐国应允救援,以促韩国竭力抗魏国.齐威王以田忌为主将,田婴,田盼为副将,孙膑为军师,运用“围魏救赵”战法(见桂陵之战),率军直趋魏都大梁(今河南开封),诱使魏军回救,以解韩国之困.

丘制:马陵之战是怎么一回事?
17119313390…… 齐威王十五年、魏惠王二十八年(公元前342年),齐、魏两国在马陵会 战,魏国大败.两年前,韩国和赵国抵制了魏惠王称王天下的“逢泽之会”.魏惠王 怀恨在心,并...

丘制:谁知道真正的马陵之战的战场在哪里? -
17119313390…… 马陵之战的战场:莘县大张家镇 郯城本为炎帝后人居住所在地,故称炎地,后加上一个“阝”,成为“郯 ”.至春秋时成为一个小诸候国,为鲁国之附庸,国君为郯子,相传孔子曾向他请教,故有孔师之称,韩愈《师说》中也提及“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长弘、襄舆……”如郯地成为郯县、东海县治所、琅琊郡治所、甚至三国时彭城(注:非徐州!),后郯后加一“城”,称郯城.

数据及资源来自于互联网上交流,数据资料仅供参数,有事请电邮联系。

Copyright© 优品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