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潼关》这首诗的意思是什么?

潼关这首诗是什么意思~

《潼关》
清·谭嗣同
终古高云簇此城,
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
山入潼关不解平。
译文
这位英气勃发的少年,骑马登上半山间的潼关古道,傍山监河,乘兴前进,任清脆的马蹄声被猎猎西风吹散、吹远,飞入滚滚的云涛里。大概从古到今,这巍峨的潼关就被白云,团团簇拥着,一直不曾解围吧?

扩展资料:
《潼关》是一首谭嗣同14岁时写的诗,该诗是七言绝句。当时他随父亲到甘肃上任,途经过陕西潼关,被北方特有的壮阔风景所震撼,写下此诗。
创作背景
公元1878年秋,十四岁的谭嗣同(1865—1898),从湖南故乡赴甘肃兰州父亲任所途中,经过陕西潼关,在这里饱览了一番北国山河的壮丽风采,故作此诗。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潼关

高云簇拥古城,不言高而高度自见,异峰突起,令人神往。清脆的马蹄声被猎猎秋风吹散,显出孤城的寂寥与辽远。河流大野不说其奔腾或壮阔,而说其“犹嫌”拘束。秦岭山脉入潼关之态势,不说其巍峨险峻,而说其桀骜不训,再也不知何谓平坦。 然后呐,...

释义:

自古至今,高天的滚滚云涛团团簇拥着这座城,一任猎猎秋风吹散了清脆的马蹄声。奔腾的黄河流入平坦广阔的原野仍嫌受拘束,连绵的秦岭山脉,进入潼关(以西)便再也不知何谓平坦。

原诗:

《潼关》近现代:谭嗣同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扩展资料:

潼关故城东门的关楼。东门外麒麟山角形似一只猛虎蹲在关口。东门城楼北临黄河,面依麒麟山角,东有远望沟天堑,是从东面进关的唯一大门,峻险异常,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进关时,沿着东门外陡坡道拾给而上,举目仰望关楼和巍峨的麒麟山,恰如一只眈眈雄视的猛虎,守卫着陕西的东大门,它以威严雄险著称。

公元1882 年秋,十七岁的谭嗣同,从湖南故乡赴甘肃父亲任所途中,经过陕西潼关,在这里饱览了一番北国山河的壮丽风采。这位英气勃发的少年,骑马登上半山间的潼关古道,傍山监河,乘兴前进,任清脆的马蹄声被猎猎西风吹散、吹远,飞入滚滚的云涛里。

啊,云涛,云涛,四面八方尽是滚滚云涛,大概从古到今,这巍峨的雄关就被白云; 团团簇拥着,一直不曾解围吧? 伟大的壮观还在更高更远的地方。潼关地处陕西、山西、河南三省交界点,南邻华山群峰,东望豫西平原。

诗人立马城关,眼见黄河从北面高原峡谷奔腾怒吼而来,到悬崖脚下猛然一转弯,奔向平坦广阔的原野,但气势却不见缓和,好像仍嫌河床箍得太紧; 而那连绵不断的山峰,在关东并不怎样惹眼,刚入潼关便突兀而起、耸入云天,一座座争奇斗险,唯恐自己显得平庸! 

自然,所谓大河“犹嫌束”、群山“不解平”,全是黄河、华山的磅礴气势在诗人心理上所引起的感应,反映着这位少年诗人豪迈奔放的激情和冲决封建束缚、追求思想解放的愿望,而这愿望,这激情,同当时神州大地上正在崛起的变革图强的社会潮流, 是完全合拍的。

十九世纪末叶,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个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时代,也是一个民族精神空前高扬的时代。透过少年谭嗣同这首充满浪漫主义精神的山水绝句,我们仿佛听到一个迅速临近的新时代的脚步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潼关 (谭嗣同写的诗)



全文意思:这位英气勃发的少年,骑马登上半山间的潼关古道,傍山监河,乘兴前进,任清脆的马蹄声被猎猎西风吹散、吹远,飞入滚滚的云涛里。大概从古到今,这巍峨的潼关就被白云,团团簇拥着,一直不曾解围吧?

原文: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潼关》是近代诗人谭嗣同所作。

扩展资料

公元1878年秋,十四岁的谭嗣同(1865—1898),从湖南故乡赴甘肃兰州父亲任所途中,经过陕西潼关,在这里饱览了一番北国山河的壮丽风采,故作此诗。

层次,前两句“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写潼关势高,秋风急。高云簇拥足见此关之高,气势雄伟;吹散马蹄声又觉秋风之大之急。

后两句“河流大野犹嫌束”,写黄河与山。黄河流入平原仍嫌束缚,进入潼关才真正见识了山的峭拔峥嵘。

写景,气势宏大,雄关、高山、黄河尽收笔端,笔力雄健远逾一般少年。

情景交融。前两句写潼关之景,已含峻拔远大之志。后两句写河嫌山束,山解不平,实际上是诗人自己冲破封建禁锢,追求思想解放的反映,是对变革图强,中华崛起的渴望。

几个关键字的理解:“流”是流淌而不是河流;“嫌”字用拟人手法,是黄河嫌束缚,亦是诗人嫌封建思想的来缚,把这种感受移情于黄河;“解”字是懂得明白之意,进入潼关才明白了什么是山的高耸峻拔,曲折表达高奇的志向。



山坡羊·潼关怀古

元代: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译文
(华山的)山峰从四面八方会聚,(黄河的)波涛像发怒似的汹涌。潼关外有黄河,内有华山,山河雄伟,地势险要。遥望古都长安,陷于思索之中。
从秦汉宫遗址经过,引发无限伤感,万间宫殿早已化作了尘土。一朝兴盛,百姓受苦;一朝灭亡,百姓依旧受苦。

创作背景

张养浩为官清廉,爱民如子。天历二年(1329年),因关中旱灾,被任命为陕西行台中丞以赈灾民。他隐居后,决意不再涉仕途,但听说重召他是为了赈济陕西饥民,就不顾年事已高,毅然应命。他命驾西秦过程中,亲睹人民的深重灾难,感慨叹喟,愤愤不平、遂散尽家财,尽心尽力去救灾,终因过分操劳而殉职。他死后,“关中之人,哀之如先父母”(《元史·张养浩传》)。《山坡羊·潼关怀古》便写于应召往关中的途中。《元史·张养浩传》说:“天历二年,关中大旱,饥民相食,特拜张养浩为陕西行台中丞。登车就道,遇饥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张养浩在“关中大旱”之际写下了这首《山坡羊》。

张养浩自幼才学过人,曾向平章不忽木献书,被提拔,后任堂邑县尹、监察御史等职,因评时政,得罪当权者被罢官,为避祸不得不隐姓埋名;后被召起,官至礼部尚书。50岁时辞官归隐于济南云庄,关中旱灾时被重新任命,赶赴陕西救赈灾民。多年的宦海沉浮,让他把功名富贵都参破,不再在意统治者对自己的评判;济南云庄的归隐生活,不仅让他欣赏礼赞自然的风光,更让他体察民生之艰辛;尊奉孟子民本之思想,让他深深懂得民生之重要;刚正不阿、仗义执言的性格,让他有勇气面对现实说出心中真实的想法。元代百姓生活之苦被作家以怀古的形式表现出来。这种忧民之心使他“到官四月,倾囊以赈灾民,每抚膺痛哭,遂得病不起。”这是一个有良知的读书人真实的本性和真实的生活,也是当时社会所难得一见的。

元代的统治者对读书人实行民族歧视政策,直到元仁宗延祐二年(1315年)才正式实行科举取士制度,况且这种制度也是不公平的,这就造成下层读书人在很大程度上对元统治者失去信心,对社会缺少责任感,所以同时期其他作家怀古作品都深刻地打上时代地烙印:他们或感伤古王朝之覆,发一通思古之幽情;或感叹古今之巨变,流露对世事人生把握不定之惶恐;或有感于岁月流逝,抒发个人沉沦不遇之忧情。惟有《潼关怀古》洋溢着沉重的沧桑感和时代感。



自古以来高高云层就聚集在这座雄关之上,秋风阵阵总是吹散哒哒的马蹄声。
奔流的黄河流入辽阔的草原还嫌太束缚,秦岭山脉进去潼关以后就再也不知道何为平坦。

自古至今,高天的滚滚云涛团团簇拥着这座城,一任猎猎秋风吹散了清脆的马蹄声。奔腾的黄河流入平坦广阔的原野仍嫌受拘束,连绵的秦岭山脉,进入潼关(以西)便再也不知何谓平坦。

浦爱:潼关这首诗的尾联运用了什么手法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
13555762005…… 此诗首句写潼关雄踞山腰,下临黄河,形势十分险要;次句写作者行经此地,马蹄声声,被秋风吹散,点明时间和旅程;三、四句写黄河浩浩荡荡以及潼关境域内的山峦起伏.全诗豪迈奔放,写景与言情巧妙结合,含蓄又生动.尾联抒发了诗人要求摆脱束缚,追求自由的思想感情.

浦爱:《潼关》翻译以及注释 -
13555762005…… 注释①山坡羊——曲牌名,决定这首散曲的形式;“潼关怀古”才是标题.本文选自《全元散曲》(中华书局1986年版.②潼关——古关口名,现属陕西省潼关县,关城建在华山山腰,下临黄河,非常险要.③山河表里——外面是山,里...

浦爱:潼关古诗是怎么读的 -
13555762005…… 潼关作者:谭嗣同 朝代:清代 体裁:七绝zhōng gǔ gāo yún cù cǐ chéng ,终古高云簇此城,qiū fēng chuī sàn mǎ tí shēng .秋风吹散马蹄声.hé liú dà yě yóu xián shù ,河流大野犹嫌束,shān rù tóng guān jiě bú píng .山入潼关解不平.

浦爱:请从修辞角度赏析潼关的后两句 -
13555762005……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解不平:大概从古到今,这巍峨的雄关就被白云,团团簇拥着,一直不曾解围吧?所谓大河“犹嫌束”、群山“不解平”,全是黄河、华山的磅礴气势在诗人心理上所引起的感应,反映着这位少年诗人豪迈奔放的激情和冲决封建束缚、追求思想解放的愿望,而这愿望,这激情,同当时神州大地上正在崛起的变革图强的社会潮流,是完全合拍的.

浦爱:《潼关》的写作背景是什么
13555762005…… 十四岁的谭嗣同(1865—1898),从湖南故乡赴甘肃兰州父亲任所途中,经过陕西潼关,在这里饱览了一番北国山河的壮丽风采,故作此诗

浦爱:诗句“河流大野犹嫌束”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
13555762005…… 分析《潼关》一诗中“嫌”“解”两字妙处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解不平.这两字是拟人的手法,河流过大野,拟人的写到河流像是有脾气一样嫌弃被束缚一样.解:懂得:同样是用了拟人的手法群里有山脉进入潼关也不懂得什么是平淡.

浦爱:山坡羊 潼关怀古 -
13555762005…… 山坡羊潼关怀古》中,开篇三句抒写潼关内外地势险要,作者的笔下景物壮观,气势雄奇,为下文抒发感慨作了充分的铺垫.句式两短一长,铿锵舒畅. 中间四句抒写怀古之情.作者由雄壮的潼关激发起无尽的思绪和感慨.作者在此表达了对劳动人民无比同情,对统治阶层无比失望的复杂的思想感情,情调压抑低沉. 结尾两句格调激越,感情鲜明,深切地表达了对百姓之苦的理解和同情,对昏君的鞭笞和怨愤.作者以满腔义愤揭示了封建社会对人民残酷的剥削和压迫,语言刚正率直,说理入木三分,表现了深刻的思想性.

浦爱:赏析《山坡羊·潼关怀古》. 峰峦如 聚 ,波涛如 怒 ,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 -
13555762005…… (1)句中以“聚”形容潼关在重重山峦的包围之中,以“怒”形容黄河之水的奔腾澎湃,用拟人手法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写出潼关的险要. (2)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兴”,是大兴土木,百姓必受其害;“亡”则指战争频繁,百姓遭殃.该句道出了封建统治者剥削人民、压迫人民的本质,表现作者对统治者的憎恨和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答案意思对即可)

浦爱:山坡洋.潼关怀古的主旨句是什么?
13555762005……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山坡羊·潼关怀古作者:张养浩 (元代)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译文(华山的)山峰从四面八方会聚,(黄河的)波涛像发怒似的汹涌.潼关外有黄河,内有华山,山河雄伟,地势险要.遥望古都长安,陷于思索之中.从秦汉宫遗址经过,引发无限伤感,万间宫殿早已化作了尘土.一朝兴盛,百姓受苦;一朝灭亡,百姓依旧受苦.

浦爱:东归晚次潼关怀古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13555762005…… 《东归晚次潼关怀古》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岑参.其古诗全文如下: 暮春别乡树,晚景低津楼. 伯夷在首阳,欲往无轻舟. 遂登关城望,下见洪河流. 自从巨灵开,流血千...

数据及资源来自于互联网上交流,数据资料仅供参数,有事请电邮联系。

Copyright© 优品秀